一、与祢衡隆重出场,豪华上演不同,《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极其轻描淡写的语言,将伊籍从一匹战马的传说与故事中导引出来,显得极其寒酸与卑微。然而,伊籍的成就却与祢衡有天渊之别。祢衡死于意气用事,而伊籍成于远见卓识。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跟随着袁绍的刘备,从相处中,看到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心中很是失望,心怀匡扶汉室大志的他心中有了新的打算。在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走投无路的时候,毅然投奔皇室宗亲荆州刘表。
在一次帮助刘表平乱战斗中,赵云、张飞枪杀叛将张武、陈孙,夺得极其雄骏的千里马一匹。刘备见刘表喜爱,就将这匹马送给了他。刘表特别高兴,得意地将这匹马骑回城中。谋士蒯越对刘表说,我略通相马之术,此马眼边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叫“的卢”,骑则丧主。张武就是因为骑了此马而身亡。刘表听信了此言,第二天找了个机会又将这匹马还给了刘备。
此时伊籍悄然出现。刘备正特别高兴地骑着刘表还给他的那匹骏马出城,突然,马前有一个人向他深深的鞠躬,说,先生,您的这匹马千万不能够乘骑。这个说话的人就是荆州幕宾伊籍,字机伯。刘备忙下马询问缘由。伊籍说,我昨天听到蒯越对我主公刘表说,这马名叫的卢,会妨碍主人的性命。所以,主公刘表就将这马归还给了先生。先生您怎么还能骑呢?
刘备说,谢谢先生您的关心。但,我认为尘世众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怎么可能受一匹马的影响呢?
伊籍很佩服刘备的高见,认定刘备才是当世之英雄。从此,一有机会,就与刘备往来。
二、关于马的故事并未就此完结。
随着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这匹曾被蒯越视为妨主的马,却有惊人之举,使刘备人定胜天的豪言得以应验,也使伊籍识人之智得以印证。
刘备客居荆州,因劝刘表勿生废长立幼之心,而遭刘表后妻蔡氏所恨,蔡氏招其弟蔡瑁带兵欲杀刘备于馆舍之中。时值三更,刘备正秉烛夜读,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刘备连忙开门,伊籍闯了进来,低声说,蔡瑁要杀您,先生你快逃。刘备幸得伊籍之信,才得以全身退至新野。
蔡氏姐弟为了儿子与外甥能顺利承袭荆州,再次设计谋杀刘备。蔡瑁托刘表的之命,让刘备到襄阳大会九郡四十二州官员,暗地里却排兵布阵,将东、南、北城门全部封锁,因西门有檀溪阻隔,纵有千军万马也过不去,所以,西门不曾设防。蔡氏布置妥当,定要杀刘备于宴席之中。
刘备本带有三百人马,赵云陪伴左右,蔡瑁一时无从下手,就想办法另办一桌宴席将赵云等武将调开,并将刘备所在宴厅围得铁桶一般,只等一声令下,取刘备项上人头。就在刘备万分危急而又毫无觉察的紧要关头,伊籍起身给刘备敬酒,一边给刘备使眼色,一边低声说:请先生更衣。
刘备知道肯定有事。于是急忙到厕所方便。伊籍迅速跟了出来,告诉刘备说:蔡瑁设计想杀先生,现在,城外东、南、北三处皆有军马把守,唯有西门可走,先生快逃。
刘备大惊失色,慌忙解开的卢马,悄悄从后园门牵出,飞身上鞍,往西门急驰而去。西门门吏上前询问,刘备也不作答,快马加鞭冲出城门。门吏阻挡不住,只好飞报蔡瑁。蔡瑁得知此消息,迅速带五百人马随后追赶。
刘备单枪匹马撞出西门,跑了几里路程,就被一条大溪拦住去路。这檀溪宽数丈,水流湍急,直通襄江。刘备见不能渡,勒马回头之时,却远远地看见城西尘士飞扬,杀声震天,知道追兵就要来了。刘备不由绝望地仰天长叹:没想到我刘备英雄一世,今天却死在此地。
追兵越来越近,情急之下,刘备拍马纵身跃下水溪。没走几步,马便前蹄陷入溪中,刘备衣袍全湿。刘备加鞭大呼,的卢,的卢,今日果然妨我性命吗?
刘备一声惊呼,好像顿然唤醒这匹良马的神威,的卢有如神助,突然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刘备仿佛乘云驾雾稳稳落在檀溪的对岸。杀气腾腾的蔡瑁官兵,见此景象,无不惊叹,只得望溪长叹:是那路神仙助这刘备小儿逃过此劫?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的神奇故事。其中的主角,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蔡瑁,还有一个就是伊籍。
三、与刘备一样,伊籍是支持刘表长子刘琦接替荆州之位的。
刘表死后,蔡氏姐弟弄权,将刘表幼子刘琮立为荆州之主。刘琮在大臣傅巽、蒯越和王粲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伊籍便追随刘备渡江南下,深入益州。益州安定后,伊籍被封为左将军从事中郎,深得刘备的信任。
在所有谋臣中,对伊籍的倚重,仅次于简雍和孙乾。刘备称帝后,又升任伊籍为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蜀科》体制由此五人所定。由此可见,刘备有多看重从荆州投奔而来的伊籍。
四、刘备深爱伊籍,一是他的忠诚,二是他的才识,还有一点是伊籍雍容风议,见礼於世,善于辞令,很有辨才,大有上国大家之风范。
有一次,他出使吴国,孙权听说他的急辩之才,想在言谈间挫败他。当伊籍进见孙权,行拜揖之礼时,孙权问:“劳事无道之君乎?意思是,你为无道之君办事,劳累吗?孙权口中的无道之君当然是指刘备。没想到,伊籍立即回答,“一拜一起,未足为劳。”意思是,只是拜一下便起来,不算劳累。伊籍不动声色脱口而出的话,迅速将“无道之君”这个帽子戴在了孙权自己的头上,让孙权哭笑不得,又惊奇不已,不由得暗暗佩服伊籍的才华。
这有名的“伊籍一拜”的典故,将伊籍恢弘风雅的名士形象烘托而出。
五、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伊籍因选择刘备而前程一片光明,官场得意,平步青云,与他的远见卓识是分不开的。
伊籍本是山东人,听说山东老乡刘表名满天下,控制着荆州,励精图治,对于属地的管理有条不紊,体现出一代能臣的本色,于是千里迢迢投奔于他。然而,他逐渐发现,在群雄逐鹿之时,刘表却拥兵自重,只希望自保于江汉之间,以观天下之变。这样的错误政策导致刘表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壮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任凭曹操击败强敌袁绍,统一北方,眼睁睁地瞅着宿敌东吴势力逐渐强大。曹操营中最年轻也最有才识的谋士郭嘉相当尖刻地评论刘表:“表,坐谈客耳。”曹操认为:“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荆州北有曹操之逼,东有孙权西进之忧,这艘巨轮将有沉没的危险,伊籍还能有什么指望?
《三国志》作者陈寿批评刘表“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刘表在治政上争取了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蔡、蒯两大家族的信任和支持,并征求他们的建议。对于其他士人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束之高阁。他虽然喜欢贤人,但是却不敢重用,虽然不喜欢庸才,但是却不能远离他们。伊籍虽然与刘表是同乡,也只是屈在下僚,无所建树。
伊籍也动过离开刘表,投奔其他势力的打算。但是,曹操营中人才济济,此时再去效命,注定不会受到重用。去江东孙权那里寻找机会?那更不行。刘表曾经袭杀孙坚,江东与刘表有杀父之仇。再者,江东对荆州虎视眈眈。伊籍一者不愿落下“背主”的名声,二者更怕到了江东以后受到怀疑、歧视。因此,伊籍虽然不得志,却只能在荆州捱日。
刘备的出现,让伊籍认识到,这位当世英雄就是自己朝思暮想可以托付终身,为之奋斗的人。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两次救刘备于水火之中,最终取得了刘备的信任,得到了刘备的重用,成为蜀地开国名臣,从而实现了自己“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和抱负。